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考古研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中国西周琉璃之初探
作者:印建明(琉璃鹰) 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1 17:40:57
分享本文到:


 

    本文拟就中国西周古琉璃作一粗浅之探讨,以此抛砖引玉。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一、中国西周琉璃的成因


    我国的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与前朝的商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青铜工具的大量使用与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青铜工艺更加繁荣,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我国最早的琉璃器正起始于这一时期。

 

 

  
    根据国家考古部门的出土考证,在我国的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微、江苏等地的西周墓中出土过不少的小件琉璃珠、管等。这些小件的琉璃,被认为古人为作项链等装饰之用品。中国西周琉璃的成因,不外于其此时期青铜器进一步的发展结果。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琉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琉璃的主要原料,还有其他原料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琉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琉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鲜艳漂亮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与喜爱,于是经过慢慢的摸索与加工,便制成了精美的琉璃装饰品。


    关于古琉璃与陶瓷釉的关系:我国的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代。陶瓷的釉料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化学成份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与琉璃有着基本相同的本质,我国的出土考古证明,陶瓷釉在商代的原始瓷上已有使用。琉璃与陶瓷、冶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陶瓷、冶金技术在我国商周时期已有很高的水平。从目前考古学的资料看,可见我国古代琉璃的出现应在陶瓷之后,是在陶瓷釉料的启发下而出现的一门新的手工业工艺品。


二、中国西周琉璃的出土考证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西周琉璃,有考古资料记载的有:


    1972年,在河南洛阳庄淳沟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一个白色穿孔料(琉璃)珠。


    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墓中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中期的玻璃管、珠。


    陕西省扶风县上宋公社北吕村三座西周早期墓出土的玻璃管15支、玻璃珠11粒。


    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47号墓出土1件玻璃管,长1.6厘米,管径0.2厘米,管壁厚0.11厘米。淡绿色,无光泽,表面风化严重。 

    陕西省扶风县云塘镇西周晚期5号平民墓出土浅蓝、浅绿玻璃管14支,浅蓝点饰玻璃管9支,浅蓝、浅绿玻璃珠33粒。大小粗细不同,形制不够规整,表面腐蚀程度有的几乎变白,有的尚能显示浅蓝浅绿。玻璃管一般不直挺,切口不整齐,不成正圆状。玻璃珠不够圆,孔较大。

 

 

 

    山东省曲阜鲁国故城47号西周晚期墓出土玻璃珠3粒,有棱形扁珠、棱形珠两种,均呈浅蓝色,珠壁厚薄不一,表面呈绵白糖状,有糟坑和气孔。


    陕西省宝鸡茹家庄、河南洛阳中州路、陕西津西、张家坡等地也有出土。  


    对于中国西周琉璃出土的考证,笔者认为,其目前国家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是非常不全面的。从所公布的考古资料看,往往是改革开放前的多,改革开放后的凤毛麟角。但事实是,在近30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大量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中所无意中发现的西周墓中出土的古琉璃,由于诸多的社会原因,大部分被流入于民间。这对专门研究我国西周琉璃所造成的损失非常之大。因此,如果现在研究中国西周琉璃单凭国家所掌握的考古资料作佐证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严谨与不科学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以此失彼。当然,对于流失在民间西周琉璃物品的研究,无疑缺乏一定的考古资料的考证,这的确为断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研究考证西周琉璃,必须全面综合加以考量,既要考虑其整体的综合性,又要考量其一定的严谨性。

 

 


三、西周琉璃的器形 


    1、琉璃珠 

    西周的琉璃珠,可以说是中国琉璃器成形的起始老大。对于西周琉璃珠的成型工艺,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衬芯捻绕法;二的粘珠点滴成形法。对于我国古人是如何发明和制造原始的琉璃珠子的,学述界存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是以冶炼青铜的矿渣加入粘土在低温下熔化而成.二是认为此是用石英粉末加助熔剂,铜着色滚沾成形后烧结而成.对此,笔者更倾向于前一观点。西周的琉璃珠子,直径相对比较小,一般在2毫米到8毫米左右。超过1厘米以上的比较少见。其孔一般都比较大,而有小孔的其孔又显得特别的小。珠子不够圆整,珠子的壁壳一般也比较簿,而有壁壳厚的,又相对特别的厚。

 

  

 

    而此时的珠子,由于当时熔融温度相对比较低,因此其珠子内常常伴于气泡。另外,也由于当时熔融温度相对低与原材料成分的原因,其琉璃的结晶(玻化)状态不高,所以表面显得比较毛糙疏松,基本无后期琉璃的光亮度即现在所说的玻璃光。正由于上述二原因,再加上经过 3000年左右地下的沧桑,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西周琉璃珠,往往留有其气泡风化后斑驳的气泡孔。


    2、琉璃管

    西周的琉璃管是在琉璃珠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得。它主要是受启和借仿于前朝的各种玉石管而成立。 

 

 

 

    西周的琉璃管的特征:西周的琉璃管除了与同期的珠子一样的外表外,管子一般往往有弯曲状,管状也不圆整。管子两头的截面无平面,呈圆弧状。管子的壁厚也不均匀. 一般在形状上与春秋、战国的琉璃管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征。西周琉璃管的孔,一个最大最明显特征是其孔的两头大小不一,且孔也不规范圆整。所出现的这些极不规整的形状,笔者认为这因为是其在高温熔融后,在冷却固化前进行人工工艺的过程中遗留下的不成熟痕迹.这些特征无疑于受当时工艺水平所限制而成,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琉璃技术水平尚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


    3、琉璃环 

    西周的琉璃,笔者还未看到过目前为止所公布的考古资料中有琉璃环的记载。而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琉璃环,其实也只是在陶胎上施上玻璃釉而成的琉璃器。

 

 

 

    4、琉璃贝

    西周的琉璃贝,笔者曾见过二个地方出现(土)过:一是陕西,一是甘肃。(也曾有传说在广东也出土过,但笔者无缘一见)。其我所见两地之物,无论其从大小,形状,颜色以及外表皮壳特征看,基本无差异。对于西周琉璃贝,笔者认为其并非是用作于流通之用,而是其贵族为显赫其身份的装饰之物品。

 

    陕西出土的琉璃贝 

 

 

 

    甘肃出土的琉璃贝与琉璃贝,与同墓出的青铜锥形器一对

 

 

 

 

   四、西周琉璃的颜色 


    中国的西周琉璃就目前所发掘的考证资料,其颜色有蓝色,绿色,白色与紫色为主。现就这四种颜色在西周琉璃上的特征略作介绍:

 

    1、西周蓝色琉璃 
    蓝色琉璃,是中国其琉璃中最早最典型的颜色。氧化钴是用以制造蓝色琉璃的着色剂。古人把着色料中的其中一种成分称为“碛”,俗称“铜碛”,其实它是一种混生于煤层中的硫铁矿即氧化钴。由于中国的琉璃是青铜冶炼工艺的附产物,因此原始的琉璃无疑与“铜碛”这一混生于煤层中的硫铁矿---氧化钴相伴熔融而生存。由此,可以这么说,中国西周原始琉璃中的蓝颜色是其“天然”色。而其他的颜色是改进演变色。西周蓝色琉璃有宝蓝与浅蓝之分,以浅蓝为多见。 

 

 

 

 


    2、西周绿色琉璃 
    西周的绿色琉璃,其颜色相对于其它几色,显得更鲜艳。最典型的是我们俗称的孔雀绿。其同时还存有浅绿色。

 

 

 

    3、中国西周白色琉璃
    西周白色琉璃较后期的白色琉璃不同。它的白不象后期的白色琉璃那样鲜亮白晰,往往带有灰暗与发黄。这完全与当时烧制的原材料配方成分有关。

 

 

 

    4、西周紫色琉璃 

    中国西周的紫色琉璃是中国琉璃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紫的至色原理主要是由于硅酸铜钡(BaCuSi2O6)。对于中国紫的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年来,相关部门对此专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于此,也有感于笔者。本人也看到过一个2009年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研究结论,把中国紫的使用年代范围定为上限春秋早期,下限东汉;地域范围定为: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和江苏省等;对于这一研究结论,笔者并不苟同。特别是把中国紫的使用年代范围定为上限春秋早期这一结论存有异议。从我国已在西周墓中就有出土的紫色琉璃,这无疑为中国紫的使用年代提前了上百年。因此,可以确定地说,中国紫使用年代的上限最起码是西周。

 

 


    五、西周琉璃的透明度 


    对于中国早期琉璃不透明或者半透明原因的认识,目前国内所有的研究资料报告都认为其不透明是因为古人为了迎合仿玉而成立之说。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并不赞同。如果西周琉璃的不透明原因是此观点所论,那么,西周琉璃的不透明是其在原来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得来。那么也由此肯定是先有透明(或者半透明)之实物。然后,中国的西周琉璃就目前发掘考证所掌握的资料,还未发现有透明(半透明)的实物,均为不透明。这也证明了上述观点之缺乏依据。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玻璃的技术发展轨迹,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玻璃的透明度,是从不透明—半透明---全透明的发展进程。中国古代玻璃的质地,是从疏松不完全结晶---半结晶(半玻化)---全玻化的改良进化.中国古代玻璃的颜色,是从原始的纯单一色---多色---再到混套色的创新演变. 中国古代玻璃的工艺技术,是从纯自然成形——人工简单制形——完全人工造形加精雕细凿。


    六、西周琉璃外表的特征 


    西周琉璃尽管在地下虽有三千多年之久,然而却未见有一件出土物有虹彩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与西周琉璃成分的配方有关.因此,西周琉璃的最显著特征:首先是外表的缺少玻璃光泽;质地的毛糙疏松,基本无玻化状态;有的存有颗粒感。无透明性。其次是形制的不规整;工艺较为原始简单;颜色比较接近自然色,无鲜艳之感觉;再次,可以肯定地说“西周琉璃无大器”。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高温熔融琉璃的容器—坩埚特别小,还处在刚起始. 另外也许与烧制琉璃的原材料矿材稀少难觅有关。


  七、中国西周琉璃的检测成分


   西周琉璃,是中国最早的玻璃。但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西周琉璃的内部主要成分是晶体状二氧化硅, 是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因此有称这种琉璃为“人造多晶石英”, 也有称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为“费昂斯”(Faience)。但不管如何, 西周琉璃是中国玻璃发明史上有着其直接的关系,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原始玻璃”。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