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工艺篇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台湾排湾族琉璃珠制作(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台湾金峰社教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0 17:24:22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玻璃一物在中國古代即有多種稱謂,漢朝以前將玻璃稱作璧琉璃,此為中國文獻上對玻璃最早之稱呼,之後有流離、琉璃之稱,爾後之相關記述大部份均沿用琉璃一詞,而以琉璃之詞較為普遍(如漢劉歆著西京雜記卷一卷二、唐魏徵壽之隋書裡,均使用琉璃一詞)。今日台灣各個從事玻璃藝術創作之工作者亦都習慣使用琉璃之稱,以分別於一般工業用之玻璃製品。大約在十七世紀時,航海貿易興盛,西方玻璃製品開始東進,因為製作技術之差異,古代之琉璃透光性較差,不具光澤,而近代玻璃製作技術創新,製作出來之珠子的透光性佳,色澤光鮮亮麗。

古代台灣原住民各族皆擁有琉璃珠,如布農族的珠子為晚近傳入的;達悟族擁有一些形制較小的藍色琉璃珠;平埔族則持不同種類的珠子,但他們持有的珠子數量及種類不多,而以排灣族群:排灣,魯凱及卑南等三族所持有珠子顏色,形態富於變化,數量眾多,色澤最醒目且也最重要。

排灣族的琉璃珠及其製作技術從何傳入,至今眾說紛云,不過就其成份來看,排灣族群所持有的琉璃珠屬含鉛量高且暗淡不透明的,此特性與東南亞系珠相同,再就珠上的圖紋而論,東南亞系珠特有的右斜紋珠、縱紋珠與眼睛珠其用色、色序與排灣族流傳之古珠也很相同,至於串珠之排列方式,兩地都有區隔彩繪珠和單色珠的習慣,並且在項飾的編排中均有以細小珠編成數串集中一區之Budideg(間隔區)編法。縱觀以上現象,東南亞地區,尤其印尼、婆羅州一帶之琉璃珠與台灣的排灣族琉璃珠應是一脈相傳的文化,而製作地也應該是在印尼、婆羅州一帶。

台灣考古人類學家陳奇祿先生由珠子的成分判斷排灣族群持有的琉璃珠屬於東南亞系珠(即含鉛比率高,無鋇的成份),因而推斷排灣族群應於西元初後自東南亞地區遷入台灣並將傳家之寶-多彩琉璃珠等攜入傳進。另外日本學者三吉朋十在西元1930年探訪南洋,發現婆羅州島北部的原住民所使用的琉璃珠和陶壺其型制以及圖騰與台灣的排灣族非常相似,因而推測排灣族的先祖大約是在十四世紀左右,由婆羅州直接或經由呂宋島,攜帶琉璃珠渡海來台。

西元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期間,可能以琉璃珠與排灣族人做物品交易而傳入,此時傳入的琉璃珠圖紋細緻,變化較多,如以色塊繪成的土地之珠、鑲有五顆小藍點的太陽的眼淚、飄著羽毛的尊貴之珠等。琉璃珠因傳入年代的不同而有古新珠之分,大約就是以十七世紀為界,越古老的珠子越重要,在項飾的排列中放置於下擺中央處,兩邊再依對稱、由大而小、由粗而細的規則依序編排。排灣族人在琉璃珠項飾編排時,在珠數上喜用奇數編列,下擺中央處為主珠,而主珠並無大小之限,通常是配帶者最喜愛之珠子或貴重之傳家之珠,並以其為項鍊之名稱。在條數編排上可由單串項飾編至最多的十二條複串項飾,唯獨沒有兩條及六條之編法,其因已不可考。項飾又分為頸鍊與胸鍊,頸鍊為三到五條數之編法,胸鍊除了單串鍊之外,尚有九條至十二條數之編法,胸鍊多為女性配帶。


古排灣族琉璃珠製作方法現已失傳,推測可能是運用燒陶的方式燒製琉璃珠,現今排灣族部落裡的少數琉璃珠作者普遍使用噴燈燒製法來製做琉璃珠,此法為歐美引進之,並為世界各地同好廣汎使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