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收藏鉴赏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邦提克珠饰文化与欣赏 Pumtek Beads
作者:黑衣人  文章来源:翰龙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6 15:18:29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在周朝時,周人與羌人(特別是姜氏)的關係最為密切,周人的母系祖先淵源於羌人中的姜姓,羌與周的聯盟一直是周朝政權穩定的力量,但諸侯的叛變.家族的戰爭,才使周朝衰退,在春秋.戰國.秦朝以後,因列國爭霸.大國爭強,將容崎嶇於荊棘之中,依違乎大國之間,屢失故地,漸染華風,最後亦融於晉楚之中!

 

 

 

目前古西羌之遺裔,現居於我國四川西北邊,松藩.黑水.汶川.茂.理.甘牧州的茂汶等縣和緬甸欽省(chin state)的哈卡(haka).發蘭(falam).灘德蘭(tiangtlang).帝丁(tedim).騰瀾(ton zang)地區!  尤以緬甸的羌族,從秦朝公元二二一年開始,他們的祖先長期以來就一直過著不為人知.躲避戰爭.四處奔走的游牧生活,木珠項鍊也成為他們懷念祖先的遺物!

 

  

 

古時的羌族人民,大都住在東亞高原的東部及中國的西北部,有些羌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在長江.黃河發源一帶(今青海省)和四川黃河上游南部地區(今甘牧一帯),"羌人"並不單指一個民族,而是有許多的西部遊牧民族所構成,自從公元前二二一年中國皇帝秦始皇統一中國霸業之時,勤均(秦朝大將)就經常與東北入侵的遊牧民族作戰並攻擊黃河上游的羌民,於是,一些原居住於四川黃河上游的羌民就被迫離開長久居住的故鄉,渡過黃河往北遷移尋找安全又豐澤的平原居住,而在遷移的過程中,有的羌民經過青海.西康.金沙江.怒江,進入了幾世紀人跡荒漠的野人山(中緬未定界)  及長年冰雪覆蓋的山川至緬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區域生活,當時在長江.黃河發源地一帯的羌民也加入遷移的行徑!

 

 

 

當時他們進入的時間約在公元初期左右,另一些住在青海一帯的羌族(沒有遷移的人),經過中國長期朝政的變換和邊疆的爭戰,到了唐朝時靠著游牧生活的羌民,有些成了蒙古人,有些已是西藏人(吐番)的身份了,但有少部份的羌民都還住在西康山區生活!

 

 

 

居住在緬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羌族人民,因住在西藏和緬甸北邊邊界地區,由於羌族人民的種族以及中國鄰近山區的少數民族亦陸續從公元十五世紀開始至十六世紀中期為止遷移至此,後來歷史學家就把只要從西藏或中國來到緬甸的移民族群都統稱為"西藏緬族人民"(depamanma)!

 

 

 

談到木珠的豐彩美感,若是沒有經過幾千年來使用者的佩帶及氣候的冷朝熱曬和很多的自然條件下之琢磨.催生是無法形成出納種整體被歲月摧殘.風化侵蝕,惹人喜愛耐人尋味的美感,然而珠的美,最重要的不在其表面圖案的文化背景,而是其珠子本身的材質被時空搬弄所變化出來的斑駁之美!

 

 

 

當這批羌族的先民抵達了緬甸北部之後,就慢慢的遷移至緬甸的中部定居,在欽的運河又名"更的宛江"(chin-dwin river)兩邊生活,此河為伊洛瓦底江的一條支流,是以欽人(chin)之名命之,當時羌族即"德族",在緬甸建立"德頁王國",是當時中國與羅馬通商必經的要道,所以亦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後來被其他民族消滅,於是就逐漸移居緬甸西部山區一帯,而形成今日的欽族而被稱為欽人(chin),他們和當時緬甸的骠人(pyu)相處的很好,骠人(pyu)居住在有牆壁建築的城市裡,而欽人(chin)居住在外圍的大型村落裡!

 

 

 

大約在公元九世紀,南詔(唐朝)就經常侵襲他們的地方,打破他們安寧的生活,骠人和欽人雖然極力平反但都徒勞無功,後來一批新的勢力緬甸人(myanmar)在擴建他們的王國時一同將骠族併吞了,但他們對欽族仍保留友誼的關係,事實上,欽族這個字"chin"在緬甸有"朋友.同伴"之意!

 

 

 

木珠的原料大概分為五個種類:
1.蛋白木化石(opalized woodstone)

 


2.蛋白光棕櫚樹化石(opalescene palm woodstone)

 


3.棕櫚樹木化石(palm woodstone)

 


4.硬木化石(hard woodstone)


5.根金硬木化石(dipteracarpoxylon burmensas woodstone/gingen woodstone)

 

 

這只是依照化石的特性做大略的區分,有關此類化石木種的名稱,在緬甸克欽省的密支那省府省博物館內有專門之介紹,以及在harvard' s peab-ody博物館內有展示木化石器! 

 

通常石化的木頭是比較不普遍被使用的,大部份的硬木化石因為硬度夠硬,可以做成尖銳的器具,在東南亞的古文明時期長發現出土的切割工具,但是它有個問題,就是必須要順著木頭的紋理劈開,所以做成的工具通常都是扁平狀的,很少做成珠子被使用,最不常用到的材料就是經過石化的棕櫚木,除非它已變成蛋白光的棕櫚木化石,以紋理來看,它和其它石化硬木內部纖維結構不同,另一個分別是它可以和蛋白木化石一樣從任何方向被劈開,像是矽酸的凝灰岩特性!

 

 

 

就硬度來說木珠的五個木化原石種類裡,以蛋白木化石的硬度最高,其所形成的年代也最久,現在除了採挖掘方式以外,很少再能從地表找到漂亮的蛋白木化石及纖維較細紅的棕櫚木化石!

 

一九九四年時期,木珠因為有輕重及光澤木紋的不同,於是人們將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不同年代的木珠等級,以便區分其價值!

 

第一代(原生代)木珠:是由珍貴的蛋白木化石材質(期間是一百至三百萬年前中生代地質所形成)及另一種棕櫚樹化石材質製造的木珠,是為古老的原始串項珠子,最早約在公元三千年前由中國製造!

 

 

第二代(中生代)木珠:則以蛋白光棕櫚樹化石及純棕櫚樹木化石所製造的木珠為主,而硬木化石也同樣在同時期有被製造,只是樹種材質不同,最早約從公元兩千五百年前至公元兩千年前左右由緬甸骠人及欽人製造!

 

 

 

第三代(近代.新生代)木珠:則依然是緬甸當地各類硬木化石製造的木珠,最早約在六十年前開始製造至今!

 

 

 

圖片所示由上至下分別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木珠,請留意表面潤澤感大有不同!

 

 

 

這是一個瓜形木珠,質料是第一代的蛋白木化石!

 

 

從這顆殘珠中可以看見已經完全玉化的質地!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代(原生代)木珠線紋的鑲蝕厚度!

 

在長波紫外線燈的照射下,第一代木珠產生的螢光效果。第二代與第三代木珠在紫外線燈照射下不會產生螢光!

這是第一代老木珠的皮殼,經過千年歲月的風化,圓熟滑潤!

 

 

這是第一代老木珠的皮殼,經過千年歲月的風化,圓熟滑潤!

 

坊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人會在珠子上刮取其粉沫入藥,所以會產生痕跡! 

 

 

這是第一代老木珠的孔,經過千年穿綴佩帶的樣子!

 

 

到了公元十三世紀,緬甸又受到蒙古元世祖成吉思汗軍隊的攻擊,使得欽人不得不拋棄自己的家園四處躲藏開始住在克雷藐(kalemyo)及米達河(myittha river)周圍,當時一些人首先到緬甸西部哈卡(haka)的山區居住,接著陸續又有許多族群亦遷往山上定居,有的是到印度邊界山中的米羅蘭(mizoram)地區或那加蘭(na ga land)地區定居,後來緬甸的西部山區,就被緬人稱為欽山(chin hill),根據欽人的解釋他們的祖先都來自中國,"chin"代表中國的"chine"字及秦始皇的"CH-in"字以及黃金的"Gin"字(斜音),為了表示對偉大富裕的中國及秦始皇的懷念,所以(chin)地方是他們為自己住的山區所取的名字!

 

 

 

 

 

現在哈卡(haka)地區的古蹟都是在公元一千四百年前建造的,在中國清順治時代(sihongti prince)公元一六四四年後,也有一些族群從緬甸中部進入西部!(有關於欽族總稱中,各種族的遷移故事版本很多,但都與羌族無關)

在西元一八九0年一月十九日英國政府佔領了哈卡地區後,在當地建立了大城鎮.指揮中心,後又遭日軍侵略,直到緬甸獨立後,欽山(chin hill)才正式被命名為欽省(chin state),從此結束了羌族兩千多年來複雜的移居過程,至今隨著歲月的變遷.種族的融合,即使現在的中國人也早已忘記他們(欽族)也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

 

(未完,待续……)

 

邦提克珠飾文化與欣賞(一)

 

邦提克珠飾文化與欣賞(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