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常识篇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是什么
作者:冰花楼主  文章来源:博山信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0 16:53:25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老一辈的博山人习惯把琉璃制品称作"琉琉行行",这像是一个"爱称"。虽然这个称呼土得掉渣,但是,他们才是些真正懂得琉璃的行家。琉璃业自古就是不太引入注意的行业,了解琉璃生产工艺的人太少了。那些外行人是怎样看琉璃的呢?


  在晋代,人们以为琉璃应该是属于玉石一类的"自然之物",并非人们用矿石粉碎后熔炼而成。东晋葛洪曾在《抱朴子》一书中曾对此看法加以抨击,但没有起到作用。唐代的大学问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针对《西城传》有关琉璃的记载写道:"此盖自然之物……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尤虚脆不贞,实非真物。"在他看来,琉璃工人制作的产品都属"假冒伪劣"。以颜氏在学术异的权威,他的看法竟成了干余年来学界研究琉璃的正统观点。另一位唐代学者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也说:"琉璃,西国宝,玉石之类,生土中。或言千年冰所化,亦未必然。""真假琉璃"之说愈演愈烈,学者著书,皆沿袭因循,不胜枚举。

 

 

 

  直到南宋,学者程大昌在《演繁露》中对颜氏的权威观点提出了挑战,指出"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师古之言为未审也"。我们今天读程氏的文章,虽然为其唯物主义的学术观点叫好,但是,他的精辟论述对后代学界的影响还是很小的。明代学者顾起元在所著《客座赘语说略》中有云:"琉璃……西国宝,千年冰所化,故曰,'冰玉'"。这是从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来的。陈尚以为"亦未必然",而他却武断地肯定了,捕风捉影,一至于此!另一部明人著作《徐氏笔精》介绍琉璃熔炼过程说:"以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市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天花菜"不知为何物,在这位学者看来,熔炼琉璃竟和主妇用酸浆点豆腐脑相类似。古代学者不能深入生产实践,说些外行话倒也罢了,可是在一部近代人编著的论述工业生产的书中说琉璃的熔炼是这样说的:"各种石、硝原料碾细后,置硝罐内和水烧,熔化为极浓之汁"。这倒像是在做凉粉。殊不知水到100度时就要蒸发掉,而熔化玻璃需1000多度的高温,加水何益?


  这样说吧,只要离开博山,人们对琉璃都会很隔膜。博山古年间就有一种琉璃玩具"鼓珰",每到年节,满街都有卖的。"一文钱买仨",用嘴轻轻吹吸,嘣嘣作响。近年偶有生产,已不大见了。据说古年间有一莱芜小贩到博山贩了一担鼓珰回去,人家问他这鼓珰是怎么做出来的?那小贩其实也不明白,就答道:"博山有个琉璃园,园里长满了琉璃树,树上就结这种琉璃果。到了冬天,琉璃园罢园了,就用剪子剪下来。你看,这碴口不明显是用剪子剪下来的吗?"

 

 


  琉璃在博山绝不神秘,那位在清康熙初年当到了内秘书院大学士的博山人孙廷铨、博山乡亲都称他"孙阁老"的,辞官归乡之后,不久就著了一部《颜山杂记》。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尤其是书中《物产》部分有关"琉璃"的那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古来第一部对博山琉璃生产——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玻璃生产——最真实、最专业、最精辟的记载。笔者曾花五年时间编撰《琉璃志》,从其中获益最多。孙氏虽是身居相位的高官,但他毕竟出身于一个琉璃世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放下架子,对琉璃行业进行深入的考察,才能为我们留下这样一部有价值的著作。该书的《物产·琉璃》一节,开宗明义的第一段云: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煅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笔者以为,这一段叙述完全可以作为"琉璃"的最确切的定义,比起干余年来那许多的没有深入过生产实践的古代学者们的著述,那是有天壤之别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