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资讯 >> 考古收藏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西藏日喀则定结县恰姆石窟初步调查与研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考古资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21 10:17:43
分享本文到:


恰姆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恰姆村南3公里,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果美山的南北向山脊的东侧崖壁。石窟群以南北向分布于叶茹藏布支流给曲左岸。海拔4506-4600米,石窟群南北长约863米、东西宽约65米,总占地面积56096平方米。

Ⅰ区K1窟男壁             Ⅰ区k1窟北壁

Ⅰ区k1窟北壁

Ⅰ区k1窟北壁 Ⅰ型彩绘背光            Ⅰ区k1窟北壁窟顶与窟壁连接处壁画

最早对恰姆石窟开展专业考察和记录的,是2008年8月日喀则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定结县开展“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之时进行,并在这次调查中首次将该石窟命名为“恰姆石窟寺”。其初步调查资料发表在当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中。基于其具有的重要价值,2009年9月2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恰姆石窟寺”为西藏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吉林省派往定结县的第四批援藏干部赵春江先生造访实地。后来他将拍摄到的照片于2010年12月在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推出了“赵春江摄影发现——羌姆石窟”展览,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当时石窟名称被公布为“羌姆石窟”。这次影展同时进行的“研讨会”对石窟壁画年代和风格所做的判定相去甚远。本着尊重历史,科学治学的精神,2011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先后前往实地,再次进行了专业、深入的调查。其中,8月19日至25日期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成的调查人员在为期4天的时间里,重点对该石窟群的Ⅰ区的三个洞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测绘、记录及摄影。同时对石窟群总体分布情况、保存状况等开展了初步的考察。根据石窟所处的地势变化、分布范围、不同区域石窟群具有的实际功能和当地百姓对石窟从属关系形成的观念划分法,可将恰姆石窟群划分为三个大区,自南向北依次为Ⅰ、Ⅱ、Ⅲ区。据粗略统计,整个石窟群约有105座洞窟,各个区分布的情况为Ⅰ区洞窟29座、Ⅱ区35、Ⅲ区41座。

通过调查、测绘,目前初步取得了以下主要收获:

1.确认了恰姆石窟是一座规模较为庞大的石窟群,根据当地百姓对石窟从属关系形成的观念划分方式、地势变化及不同区域石窟具有的实际功能,可将恰姆石窟群划分为三个大区。

2.确定了恰姆石窟群Ⅰ区内三个主要窟的形制、结构,以及窟内泥塑、壁画的大致题材。

其中Ⅰ区1号窟是一座造像窟,窟内的泥塑造像以金刚界曼荼罗“五智如来”或“五部佛”及其神众为题材,Ⅰ区2号窟是一座多室窟,以禅窟为中心,有造像窟、僧房窟及其窟边开凿的窖穴。塑有小型的泥塑造像及壁画。Ⅰ区3号窟原为一座造像窟,但晚期历史中受到整修改建。现不存原泥塑造像,除了窟顶仅剩早期壁画外,四壁皆为晚期绘制的壁画。

3.Ⅰ区1号窟内存留的泥塑头光的形制基本为尖圆桃形。在目前所见的可比材料中,这种头光形制同样见于拉萨河中上游流域地区,亦即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唐加寺尼玛拉康11世纪的泥塑头光,以及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山南地区扎囊县始建于11世纪末期的扎塘寺泥塑头光和壁画佛像的头光中。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内存留的泥塑和壁画的头光外形特征与背光边缘的装饰图案,与恰姆石窟尖圆桃形头光有着较为惊人的一致性。

4.恰姆Ⅰ区1号石窟壁画背光彩绘常见或主要的色彩红、蓝、绿、白、黑色,以及头光、背光边缘绘制的卷草、忍冬式样卷草和忍冬的纹样,可与扎塘寺背光彩绘、艾旺寺中心佛殿泥塑头光做类比。人物面部方圆、呈四分之三侧面像和右下颌勾线来表现面部的手法,也可与扎塘寺壁画人物做比较。“面部方圆”一般认为是波罗风格的元素,恰姆石窟N1画面人物的面部特征,似乎可理解为一种混合有其他元素的波罗风格,尽管这样的推论仍需更加足够的证据。并且尚有更大空间的讨论余地。据目前所知材料,作为一个历史时段较为流行且相对一致的艺术语言风格,卫藏地区(即西藏腹心区域)人物造型“面部方圆”特征的流行时间大致介于11~13世纪期间。1号石窟人物佩戴的圆边皮帽,可与艾旺寺中心佛殿壁画中跪拜礼佛人物的圆边皮帽可比较。而面颊上几乎都有涂朱或赭面的习俗,更不能不说是吐蕃“赭面”习俗的遗风。尽管目前无法准确推断出绘画中“赭面”人物的下限年代,但从11世纪早期的艾旺寺,以及11世纪晚期的扎塘寺壁画中未见“赭面”人物形象这一事实来看,恰姆石窟的年代似乎比这些寺院都更早。

5. 恰姆石窟壁画人物所见翻领长袍、卷草纹头光、身光的装饰图案、人物身上佩戴的道具等等既与西藏中部艾旺寺、扎塘寺等中部地区11世纪寺院泥塑和壁画某些特征可比较,又与上部阿里11世纪时期壁画某些元素类似。恰姆石窟泥塑木桩的14C年代范围介于10世纪至12世纪中期,综合Ⅰ区1至3号窟泥塑和壁画提供的信息,如恰姆石窟目前存留的部分壁画显示出的可能早于扎塘寺和艾旺寺的特征,我们暂且将恰姆石窟早期作品的年代可推定为至迟在11世纪,其上限时间也不排除可能早至9~10世纪的可能。

6. 恰姆石窟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从大的地理单元看,恰姆石窟所在地理位置恰为西藏西部阿里与卫藏腹心区域的连接区域。在其西部的阿里和东部的岗巴县、康玛县、拉孜县等都有与恰姆石窟内出现的同样题材的金刚界五部佛及其神众的图像,这种类似或相同现象的出现,说明它们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样一种空间的关联,当与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发展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获得这种关系的最终答案之前,我们仍需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但在恰姆石窟所处的地理单元内,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延续且富有活力的文化互动空间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7. 恰姆石窟的发现,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尤其是I区重要三个窟内存留的泥塑、壁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会历史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恰姆石窟和乃甲切木石窟以雕塑形式供奉金刚界曼荼罗的做法,为探讨金刚界曼荼罗在西藏境内的传播、藏传密教思想的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闻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